???? ? ? 祝小朋友們“六·一”國際兒童節快樂! ??? 祝小朋友們真正的快樂!學校近點,校車牢點,束縛少點,書包輕點,作業少點,題目易點,游玩多點,零花錢多點。 ? ? 本想繼續用中國福利會少年宮作博名,后來想想還是用嘉道理爵士住宅做博名合適,畢竟少年宮的房子是這么沿革過來的,嘉道理家族對中國還是不錯的。民間稱“大理石大夏”也很貼切;一是整個建筑大理石用量確實很多。二是建筑不像別墅或住宅,能容800人跳舞的大廳非常震撼,像宮殿、像大廈。 ? ? 英籍猶太富商埃黎·西拉斯·嘉道理爵士(Kadoorie,Sir Eleazer Silas)于1867年出生在時屬英國殖民地的伊拉克的巴格達(又是英籍猶太人)。1881年,年僅14歲的他離開故鄉,投奔在香港新沙遜洋行做事的哥哥摩西,成為該洋行里的一名書記員,此后被派往寧波辦事處任職。當時寧波城里發生瘟疫,嘉道理未經上司同意便從倉庫里提取了一桶消毒劑,為此受到嚴厲指責。他覺得這很不公平,于是提出抗議,結果被洋行開除(嘉道理一直樂善好施,見義勇為可見一斑)。 ? ? 事后哥哥給了他500港元,說這是他的全部財產。于是嘉道理與人合開了商行,做起了經紀人生意。據其長子勞倫斯回憶:“他以天生的聰穎勤奮地工作著,很受人歡迎,在積聚財產方面運氣不錯。”1897年嘉道理在英國娶同為猶太人的勞拉·摩卡塔為妻,生了勞倫斯與霍瑞斯兩個兒子。 ![]() 一、1919年,嘉道理在今黃陂南路上的住宅失火,妻子摩卡塔為救被困屋內的家庭女教師而喪生(按現在的說法絕對見義勇為模范:主人救仆人)。嘉道理悲痛欲絕,為避免觸景生情,帶著兩個兒子去倫敦暫住。行前委托好友建筑師格萊姆·布朗為他在大西路(即今延安西路上)重建新屋。沒想到布朗酗酒成性,將新屋交英商馬海洋行的斯金生設計后,便不再過問此事。1924年新屋落成,嘉道理重回上海時,看到的是“一幢宮殿式的建筑和一個爛醉如泥、正躺在醫院里的布朗”,而管理這幢花園洋房至少得用三、四十個傭人,更讓他吃驚的是,承包商寄來的賬單上竟是高達100萬兩白銀的天文數字,按當時米價折算,可買大米5000萬斤,足夠14萬人吃一年。好在嘉道理有錢,否則非破產不可。
? ![]() 二、整個公館占地約15000平方米,建筑面積4692平方米。主樓為磚、木、石混合結構,原為兩層,1929年加建一層。正面朝南,主樓正門前的大平臺兩側各有鐵塔形燈座一具,中間臺階兩側的石礅上原有石獅一對,今被男女少先隊員的塑像取代了。面對花園中央入口處有愛奧尼式券柱廊。 ![]() 三、底層有可容800人的大廳和近百人用餐的餐廳,另辟3間休息室。? ![]() 四、公館有大小房間20余間,主人臥室及起居室位于二樓。主樓內部裝飾仿18世紀歐洲皇宮樣式,可謂富麗堂皇。? ![]() 五、大廳東面的一間為牌室,頂部呈拱形,這種拱頂在上海似不多見。
嘉道理家族一直熱衷于慈善事業。宋慶齡領導的中國福利會曾多次在此舉辦各種游園會、舞會和救濟難民的義賣活動。如1948年11月20日,福利會舉行義賣舞會,買品有瓷器、茶具、工藝品、燭臺等,其中不少是宋慶齡自己捐獻的。兒童劇團上演活報劇《乞兒》,籌得款項15萬。老嘉道理在世時,還在上海捐資創辦了肺結核病防治所和中山醫院皮膚病防治所,向醫院捐贈了不少醫療設備。
![]() 六、樓梯和護墻用進口大理石砌就,柚木扶手,銅質欄桿 ![]() 七、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,由肖耶少校率領的一支美軍小分隊在上海登陸。他們通過瑞士駐滬領事館與嘉道理兄弟取得聯系,要求入住“大理石大廈”。兄弟倆欣喜若狂,5年來,第一次打開了公館內的所有電燈,用印有“嘉道理”英文第一字母“K”的特制食品款待盟軍,據說這種食品兄弟倆也從未嘗過。不久,嘉道理公館便成了美、英、澳軍人的活動中心。 ![]() 八、1902年,老嘉道理在白克路(今鳳陽路)開設了一家私立補習學校----育才書社,自任校長。書社招收百來名青年,分幾個班級上課,專攻中英文兩科,主要是為租界內的洋行、工廠及工部局培養翻譯人才。1910年前后,工部局有意為納稅華人子弟創設一所普通學校。老嘉道理聞訊后,向工部局表示愿意將原來的育才書社改建為工部局學校。為此,他在山海關路購地10畝,建造了一幢有15個教室的三層樓房作為新校舍。1912年3月12日,育才書社遷入新址,并更名為“工部局立育才公學”,歸工部局管理,即今育才中學的前身。鑒于嘉道理在世界各地興辦了許多慈善事業,1925年,英國國王喬治五世授予其二級爵士稱號。
![]() 九、門楣精雕細鏤,漆以古銅色花紋。室內墻面多用金箔貼飾,房頂飾以石膏圖案,色彩花紋各異。地坪除用大理石外,均為水曲柳、柚木嵌線圖案。 ![]() 十、嘉道理的長子勞倫斯,抗戰勝利后不久即去香港再謀發展,后出任嘉道理集團總裁,被港英當局授予勛爵稱號。晚年積極支持中國的改革開放,投資興建大亞灣核電站,受到中國領導人的高度稱贊。1993年8月25日在香港去世,享年94歲。
![]() 十一、1939年,大批歐洲猶太人為逃避德國納粹迫害紛紛流落上海街頭時,嘉道理的次子霍瑞斯子承父業,在今東長治路91弄內出資興辦了上海猶太人青年會附屬學校,內設2所幼兒園和9個班級,有學生600人,使得這些失學同胞能重返課堂,完成學業。1942年1月,學校遷入東有恒路(今東余杭路)627號新址(今紡織集團黨校所在地),這就是人們常說的“嘉道理學校”,據說是當時虹口地區最漂亮的建筑。該校出來的學生在1946年的劍橋高級考試中成績優秀,成為上海猶太難民區的驕傲。建國初期,霍瑞斯曾留在上海處理嘉道理洋行上海辦事處善后事宜,后赴港與兄勞倫斯團聚,1995年病逝。 ? 十二、大廳四壁用大理石雕刻,頂上懸掛8盞玻璃珠子吊燈,南北向成三(小燈)、二(大燈)、三(小燈)排列,華燈齊放,滿堂生輝。 ? ![]() 十三、與上圖共同組成舞廳頂部和吊燈的裝飾情況,東西向為二、一、二、一、二排列 ![]() 十四、經宋慶齡提議,1953年5月31日,上海市有關領導在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的聯歡晚會上宣布:中國福利會少年宮正式開幕了!地址就選在正在舉行晚會的“大理石大廈”。隨后又在院內先后修建了科技樓、游藝樓、小劇場和天象館。這里成了孩子們的樂園。 ![]() 十五、中間的壁爐及兩側的方柱皆為大理石制作。 勞倫斯感慨道:“我父親喜歡款待朋友,大理石大廈在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中出了名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它被改為少年宮,從各個學校中挑選出來的小學生們在那里接受藝術培訓。歲月流逝,得知我父親特別喜歡的這幢建筑現被成千上萬的兒童使用著,他們從那里提供的課程中受益,這對我來說是件高興的事。” 十六、“大理石大廈”到處呈現著各式大理石裝飾
十七、“大理石大廈”的內部裝飾是我見過的最精美、豪華的建筑之一,以前也從未曾見過其內部裝飾的圖片;網上更有甚者,把長寧區少年宮(原王伯群私宅)的圖片充作“大理石大夏”,可見人們對該建筑是既熟悉,又陌生。“熟悉”——上海人很少有人不知道市少年宮的;“陌生”——是很少有人了解這棟花園洋房的歷史故事和她的“心靈美”。 ? ? 很想再去一次,讓我能再美美地欣賞她。 |
新跟帖 (共1 條評論)
查看更多評論。。。